獲獎背景說明
文化部辦理「第六屆公共藝術獎」為兩年一度的藝術盛會,2018年12月14日於松山文創園區舉行頒獎典禮,本校【新興工程等公共藝術設置案】榮獲公共藝術獎-環境融合獎的殊榮,由於花蓮過去並無公共藝術獎獲獎紀錄,本屆的獲獎顯得意義非凡,由校長趙涵㨗親自出席接受這項殊榮。
設置理念
東華大學的創校精神「民主、自由、創造、卓越」為主軸,及合校的事實,加入新(心-Heart)動力,創造未來新東華。
具有向前推進的、動態的力量,自由、進步及歡愉的意義。尋找讓心靈重返的方法,從分歧的紛擾中釋放,大家一起思考與行動構成更為整合的價值體系。
期許透過本案公共藝術的設置可以建立校園美感價值,帶動校園空間中的品味涵養、潛移默化機能、學習機能及生活機能,逐步打造東華新風貌,並用心讓全世界看到合校後的新東華。
作品藝術表現
本校佔地面積251公頃,位於花東縱谷的平原上,湖光山色的環境,富有變化的場域,被譽為花東縱谷的學術殿堂。透過本案公共藝術的設置,藉以建立校園美感價值,如同一個大地美術館,帶動校園空間中的美學,透過各重要「點」的設置,產生「線」的聯結與「面」的影響力,在校園各區域環境中,讓點綴如珍珠典雅作品,猶有燦爛生輝的光芒。
透過作品的線條、色彩、量體、質感、空間....等各種藝術語言的呈現,在光影交錯的變化中,呈現各種與環境交互輝映與多種層次的美感,讓流動在這區域時空所有人,足以產生潛移默化功能、學習動能及生活機能。
讓這當代一時之選的所有的國內外藝術名家作品,在各設置點都可以充分展現各藝術品自我的精神與藝術特色,卻不因此產生環境突兀或彼此互為干擾的問題,各自展現與環境對話的藝術價值以及兼具實用生活美學的藝術。
作品與現場的關係
本案各類作品設置,在作品徵選、創作及安置的過程中,皆以環境結合作考量:
(一)藝術品與後現代風格的建築之結合 本校是名建築家Charles Moore設計具後現代風格的建築群,可發揮建築與藝術品適當結合,使其相得益彰。
(二)建立校園「美感價值」 公共藝術的設置可以建立校園「美感價值」,帶動校園空間中的「品味涵養」,使東華大學成為一座大型藝術公園,促進師生員工精神享受、生命昇華,增強學生自我發展的內驅力。
(三)打造「目的地意象」 藉著校園公共藝術的設置,使東華大學成為在地民眾心目中的理想「社區」,打造東華的「目的地意象」,成為具有地標意義的大學。 所以各種作品都能與周遭的環境,取得最好的平衡,並能彰顯作品的價值與特色。
其他
本校擁有先天良好的空間環境,且在本校藝術學院協助下,因此可以發揮更好執行成效。
在整個公共藝術執行的過程中,本校除了展現教育單位的教學功能,以及讓藝術珍品美化整體校園的作用之外,同時讓部份藝術品不單單只有視覺美感,還同時具備生活使用功能,或透過指標系統視覺色彩建置及營造美感空間.....等,在在都讓公共藝術的執行,不再只是個形式,也不再只是一個時間與階段或句點,而讓人、環境的互動關係與美感教育,不斷產生更多後續的發酵與可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