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區

【新聞】花蓮公共藝術百花齊放 東華19作品獲文化部公共藝術環境融合獎

花蓮縣公共藝術百花齊放,迄今累積六十三案設置計畫達一一六件作品,規模最大的「國立東華大學新興工程公共藝術設置案」就有十九件作品,去年還代表花蓮首獲文化部第六屆「公共藝術環境融合獎」,讓花蓮再次被全國看見。

東華校地廣闊且環境優美,自合校以來,因應校區合併、新建築設計與興建,校方陸續於校園內多處設置公共藝術,增添校園藝術氛圍。前後分為六項子計畫十九件作品,包含東華廣場三件、雕塑公園七件、校園功能性藝術六件、湖畔藝術中心公共藝術一組、藝托邦藝文環境創造一件與校園藝術化指標一式。

該設置案獲得第六屆公共藝術獎評審青睞,獲頒環境融合獎。校長趙涵㨗曾表示,當時公共藝術作品的設置與選擇,考量環境的融合與藝術景觀層次的營造,彰顯教育的功能,讓藝術品、人與環境產生互動關係與美感教育,同時塑造全校師生奮發努力、追求知識與理想,以及自由民主的精神。

「東華廣場」位於校園中心軸線,地處圖書資訊大樓與學生活動中心之間,由藝術家賴純純創作的大型鋼雕《日出東華》、《自由和鳴》,與饒愛琴的馬賽克拼貼地景《山海洄瀾》,合力完成「自由廣場詩篇三部曲」,創造新東華意象。

東華校園最大人工湖「東湖」南端沿湖週邊設置雕塑公園,則傳承花蓮特有的石雕藝術,同時納入金屬雕塑,作品為艾瑞爾.穆索維奇《永恆的時刻》、韓國金成馥《戲法》、凱莫耳.圖凡《空行者》、砂川泰彥《砂糖田》、吳明聲《創造力的誕生》、劉柏村《金剛樹》、楊柏林《走過》。

雕塑公園這七件作品不僅表現出藝術品的張力及可能性,亦是學生們學術研究的題材,美感教育及環境教育的最佳案例。鄰近的湖畔藝術中心還設置柳順天《靜心與騷動》,點出湖水時動時靜的環境特質,並與雕塑公園串成一環湖藝術廊道。

校園新興工程中於基地挖出許多大型原石,委由藝術家創作為功能性藝術傢俱,就地取材不僅呼應環保趨勢、增加休閒空間,更創造獨屬東華藝術校園的原創意象。作品有天野浩子《種子.兩人.生命的形》、英明《波長》、鄧善琪《飛越新紀元》、李紫晴《芽音》、彭郡茹《新生》與董明龍《心的方向》。

藝托邦藝文環境創造設置點位於 花蓮市光復街六十五巷五號,由藝術家古爵誌與三浦光一郎,結合建築立面,藉由金屬擴張網材質的穿透性,補捉光影變化,用藍色LED字幕機,將舊建物以藝術化手法包覆,同時播送藝文中心相關訊息。

「校園藝術化指標」以校園吉祥物環頸雉的羽毛為輪廓,搭配圖案與使用環頸雉羽毛色澤取樣為用色,統一美化校園的標示系統,作品分布於校園各區域共廿三處。

花蓮首度以公共藝術為題的「不期而藝|二○一八花蓮公共藝術展」,現於花蓮縣石雕博物館大廳展出,由花蓮縣政府主辦、花蓮縣文化局承辦與蔚龍藝術有限公司執行策劃。

其中,作品主題區介紹國內近廿年來,包括「國立東華大學新興工程公共藝術設置案」在內的十七個優良案例,全面性推廣公共藝術觀念。展期將步入尾聲,只到三月八日止,敬邀鄉親把握機會來去領略這場藝術盛展。

資料來源 更生日報

原文網址 http://www.ksnews.com.tw/index.php/news/contents_page/0001239846

瀏覽數: